2012年4月22日 星期日

以社會為棟樑?從浸大殺系風波說起


2011-09-06

以社會為棟樑?從浸大殺系風波說起

為迎接三三四教改,香港浸會大學將推行課程改革,物理及「數碼圖像傳播」(Digital Graphic Communication,DGC)將於2012 年起取消,取而代之的是「檢測科學」和「創意及專業寫作」,另視覺藝術主修的學額亦將被削減。此外,傳理學院中廣播傳播主修亦將取消,取而代之的是財經新聞選項。

事件引起不少同學關注。其中尤以DGC 為甚。該系學生及校友試圖透過多個渠道申訴校方行政的「不公義」、「不透明」。

大學令牌既出,米已成炊。然事件值得我們反思的是,香港高等教育到底正朝着什麼方向進發?

香港人,讀大學,所為何事?

登入facebook,可搜尋到「DGC 資源分配及去向關注組」及「Comm 人要團結」等關注組,前者現時有二百八十九位成員,後者有一百七十六人(截稿前)。與動輒上萬支持者的群組相比,自是蚊髀同牛髀。可DGC 只是一小型主修科,以2011 年為例,收生僅十八人,二百八十九已是十八的十六倍。

學生在課堂落淚也好,拉橫額甚至出現過激抗爭行為也好,當中很大部分是源於對本科的感情。要是殺系行動經過充分考慮,並且得到適當處理,純粹感情因素顯然不足以成為保存DGC 的理據。

究其箇中利弊與原由,讓我們先追本溯源,從事件始末說起。

殺系因收生成績差

去年11 月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(UGC)向八大發信,要求大學回撥6%學額(嶺大為4%),重新分配。與此同時,浸大殺系消息流出,傳理學院院長趙心樹承諾不會提交停辦DGC 建議,事件不了了之。

今年6 月,UGC 公布回撥競選結果,浸大被削減二十八個學額。7月,大學副校長陸大章教授向全體師生發出公開信,正式聲明被削學額將透過取消DGC 及物理系並縮小視覺藝術院規模來騰出。

對於校方何以選擇上述學科「壯士斷臂」,陸教授坦言JUPAS 收生成績與畢業生就業情況屬考慮因素之列。「UGC 說得很清楚,我們在取捨學科時要提供客觀數據,做理性決定。」記者曾去信UGC 查詢,該會以「工作仍在進行中」為由,拒絕接受訪問。不過,UGC 聲明其機制「讓院校……確立現有課程、開辦新增課程,以及逐步淘汰不合時宜的課程。」如何解讀「不合時宜」,UGC 並無明言,但「需要強調的是,院校如何安排其課程組合及編配,全屬院校自主的範疇」。

難以入學成績評優劣

師生多對上述殺系理由不予認同。收生成績方面,DGC 講師陳浪濤便說: 「大學已設有一個門檻,學生既然滿足最低入學成績要求,大學便不能批評同學『分數低』。」有同學則指出,DGC 這類藝術性強的學科,無法以入學成績衡量學生優劣。

另有學生於討論區表示, 「DGC 注重面試及學生作品水準,JUPAS 成績低不代表專業沒有價值。」至於就業情況,同學則表示「談到錢,對DGC 及視覺藝術一類學科當然不利」,這主要與創作行業人士在港薪酬偏低有關。

對此,陸教授表示雖同意JUPAS 分數不足以反映學系存在價值,「但問題是,那你用什麼因素去考慮呢?要不就用自己主觀看法。然而今次UGC 說得很清楚,我們要看客觀數據」。

他續稱,雖然DGC 取消了,傳理學院的學額卻有增加,表示將有更多學生能入讀收生成績高的新聞主修,所以這種做法是「對同學好」。「我覺得應該對他們公道些。不可以說有些學科,雖然同學不怎麼讀,也要留位;同學比較喜歡讀的新聞,卻因為少位不讓他們讀。」從上述所言,以及浸大開辦新課程的性質及殺系理據,不難推敲出其跟隨市場趨勢的方向。所謂市場趨勢,指的是「學生想讀什麼」,而這又與社會主流價值有關。入學成績與就業數據某程度上反映了市場需要。學生感興趣的學系(通常是能賺錢的學系)便留低,不需要的學系──也許正是UGC 所言的「不合時宜」的學系便取消。

市場要什麼就給什麼

以新增的財經新聞主修為例,陸大章直言: 「香港有這樣的需要,同學有這樣的需要。」香港金融業蓬勃,財經新聞工作在本地傳媒很受歡迎。在業界打滾多年後,得金融機構相中高薪挖角者更大有人在。浸大推出此學科,正是覷準財經傳媒為市場所需。

「但大學教育不是為滿足即時需要的。」陳浪濤說。他直言,這樣的辦學方針就好像搞台式飲品生意一樣: 「簡單而言就是追隨popularity。流行就做,有即時demand 就做。」曾因拍攝五區公投宣傳片打出名堂的葉文希是DGC 校友,他亦批評浸大「愈來愈傾向市場想要什麼就給什麼」。「不是說社會需要不用顧及,但你認真想想,現在社會到底需要什麼?搞財經新聞,你(大學)所講的社會需要,不過是有錢佬的需要,炒股佬的需要。」對很多同學而言,葉文希是「激進派」。

「我的政治取態有點偏左。我覺得大學應該是為大眾而不是為資本家服務,但現在的方向卻是相反,所以我的反應比較大。」「Cut 去DGC 後,學校又會開一科Visu al Communication,隸屬PRA(公關及廣告系)。從這種做法你會看到大學的方向:DGC 是創作科目,現在變作PRA 的分支,豈不是將它改變成一種商業手段或操作市場的方法?」只追求短期利益讀大學,所為何事?

讓我們從浸大拉闊視野,來到香港的高等教育。

2009 年,香港施政報告提出推動「教育產業」。這個方向曾引起廣泛討論。

教育「產業化」,即利用教育獲取經濟回報,其主要做法是各院校及辦學團體透過收取非本地生及設境外辦學,賺取外滙。

從「產業化」的方向,可知政府對教育抱持一種怎樣的態度:教育僅是一種經濟活動而已。經濟活動講求3E(economy、efficiency 與effectiveness),在政府推動下,院校不得不趨向發展成果較快的學科。於是,學科是否受學生歡迎,以及可量化的成績、就業率、起薪點,便成為衡量其好壞的關鍵。

會計、工商管理、醫科、法律,在3E 的框架下屬好學科,應積極推行。反之,培育出一個藝術家、設計師, 「不合時宜」。金融業掛帥的香港,不需要他們。

陳浪濤詰問︰ 「現在香港的大學是如此急功近利,只短視地講求成績。很多學科並不是考試考得好就算成功的,好像DGC,這是一種creative process,學生需要時間經歷,老師需要時間引導,這過程是很重要的。不尊重過程,我們的社會無辦法繼續發展下去。」校訓沒有「迎合市場」一條九十年代以前的高等教育,有着「人才教育與社會發展同步前進」的特質。大學一方面教育學生,培育出理想人才,另一方面學生也透過學科選擇「教育」大學,助其理解社會需要。這兩方面的平衡必須拿捏得好。大學太過偏離社會,只會淪為象牙塔;太過注重社會,則成隨波逐流,無法帶領社會前進。現在香港的高等教育似有傾向後者之勢。

值得一提的是,這並不僅是浸大或其他學校的問題。事實上,誠如陸大章教授所言,浸大在中醫還被質疑是「迷信」的2000 年左右冒險推動中醫教育,便是領導社會的最佳例子。現在中醫備受社會重視,浸大應記一功。高等教育需要有足夠的自主權擔任社會領袖,而這涉及UGC 提供的自由度以至政府及整個社會對高等教育的理解。

讀大學,所為何事?

我沒有在任何大學的校訓中看到「迎合市場」這一條,只有「篤信力行」(浸大) 、「明德格物」(港大)、「博文約禮」(中大)、「求進,求新,創未來」(科大)……講的都是道德、理想、真、善、美。經濟效益?或許不值錢。市場需要嗎?或許不需要,但重要。

常言道,學生是未來社會的棟樑。過於注重市場的大學呢?它只會反過來培育以社會為棟樑的學生。這樣的教育又如何能突破社會框框,創造新的未來?

浸大高層,誰講大話?

DGC 殺系事件出現羅生門。該系師生同聲指浸大是次殺系安排「不透明」、「不公義」。他們指傳理學院院長趙心樹教授曾公開表示不會停辦DGC,甚至與它「共存亡」,終於DGC 還是被殺了。

陸大章教授則直言殺系安排是「各院院長的共同決定」。記者遂指出其故事版本與趙心樹教授不符:「他怎樣跟DGC 同學講,我不在場。我只能說我們曾與所有院長開會。

(去年)12 月末已完成草擬,所有院長都收到。大家一直開會,(我)聽取大家的意見,再作更改」。

此外,記者自浸大三三四學制改革網頁中發現傳理學院新增財經新聞選項,並取消了廣播傳播主修。然而陸大章教授在接受訪問期間卻堅稱「絕無此事」,還對取消廣播傳播主修一事感到驚訝。在一同瀏覽該網頁後,他表示可能是網頁出錯。

訪問後該校公關部致電記者,又更正為「陸副校長眼大睇過龍,其實6 月已經過了(行政程序)」,還指「廣播主修改少少就變成財經新聞主修」。兩者風馬牛不相及,如何「改少少就變」?其行政之混亂,令人莫名其妙。

順從市場始於1989

香港高等教育淪為市場工具,其實可追溯到九十年代初。

九十年代以前,受英國大學自治傳統影響,院校從政府獲得大量資源,其事務也很少受政府干預。

1989 年2 月,港英政府發布了一份題為《公營部門改革》的報告,把「以成效為目的、以成效定優劣」的管理目標引入高等教育領域,令高等教育開始出現追求低成本高效率與高效益的傾向。

這種傾向一直持續,並有激化趨勢。2002 年3 月UGC 發表《香港高等教育》報告,談及高等教育的理想和抱負,便正式闡明了教育與經濟的從屬關係: 「大學的主要功能──教學和研究──是創造經濟機遇的動力,這體現在兩個方面:大學可培養推行知識經濟所必需的優秀勞動力……」已故英國學者C.S. Lewis 曾說過以下一句話: 「現代教育家的工作不是砍伐樹林,而是灌溉沙漠。」什麼是香港的樹林、什麼是香港的沙漠?這值得每個香港人思考。

楊天帥gyeung@hkej.com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